郭万柱(四川)

发布者:中国兽医协会发布时间:2021-12-08阅读次数:

姓  名:郭万柱出生年月:1938.6 
性  别:民  族:汉族
工作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最高学历:本科
工作时间(年):50职  称:教授
何时何地受何奖励

1、2005年北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1995年成都、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兽医行业主要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工作单位所从事专业领域及岗位
1959-至今四川农业大学病理学、病毒学助教、讲师、教授、博导
2012-至今四川华神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畜禽生物制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顾问
代表性成果
主要成绩/成果取得时间
狂犬病(HEP/BHK21)株及抗体检测技术的研究,四川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
伪狂犬病毒基因文库的构建及gp50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
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四川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SA215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2003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伪狂犬病毒SA215和伪狂犬病毒多基因缺失疫苗及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2010
社会效益及影响力
 郭万柱长期从事家畜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同位素应用、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等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硕士64人,博士26人。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学生欢迎和敬佩,受到同行信赖和尊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6部。作为编委会主任编撰了中国现代养殖丛书20册,获评四川、西南西北、全国等五项优秀科普图书特别奖、一等奖等及1998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其主要成果“猪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SA215”是我国动物疫苗领域第一个运用基因缺失技术研发并运用到生产上的疫苗,开创了我国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实用化的先河,由于该发明从技术上对伪狂犬病从传染根源上进行控制,因此对我国伪狂犬病的净化有重要意义。其研究不仅为推动我国PRV分子生物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伪狂犬病基因疫苗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研究思路更推动了我国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发展。
           其主要成果“猪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SA215”是我国动物疫苗领域第一个运用基因缺失技术研发并运用到生产上的疫苗,由于该发明从技术上将伪狂犬病从传染根源上进行控制,因此对我国伪狂犬病的净化有重要意义,目前该成果已经产业化,产品也已经面世并运用到猪场的伪狂犬病的净化工作中。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则(2012-2020年)》中,猪伪狂犬病被列入了种畜禽重点疫病净化考核病种,并要求在2020年全国所有种猪场达到净化标准。因此该发明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候选人先进事迹
 郭万柱(1938.6.28-),1959年四川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兽医系副主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动物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等职务、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纪守法,学风正派,职业道德优良。先后在华西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长春兽大进修,84年至86年曾留学美国,进修了病毒学、基因工程等,后又多次访美并进行了合作研究。回国后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了狂犬病、伪狂犬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 “十五”重点科技公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数项教育部和四川省重点项目研究。在伪狂犬病病毒(PRV)分子生物学、基因缺失疫苗、活载体疫苗;狂犬病病毒基因克隆、疫苗研究;病毒诊断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同时作为核心成员所在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的研究思路得到充分肯定认可,团队获评教育部创新团队,相关研究中已完成荣昌猪、内江猪白细胞介素2-15全部基因克隆和活性表达;主持建立了省重点实验室动物生物技术中心,促进和推动了我国动物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
1、率先在国内系统进行了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构建了PRV MⅢ株、Fa株三个系列的基因文库。确定了Fa株BamHI和KpnI大部分限制性酶切位点,绘制了物理图谱。酶切图谱分析,确定Fa株与欧洲株和美洲株无同源性,而与台湾株同源。经克隆测定了TK、gI、gE、gG、gD全基因序列和gI/gE缺失株缺失部位及其两端序列。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分析了伪狂犬病病毒遗传密码使用偏向性。构建了PDTK、PP63LacZ等4个转移载体质粒。开展了四川省伪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获得了两种类型的酶切图谱,分离鉴定了伪狂犬病四川毒株(SM、SN、SL)。以上研究不仅为推动我国PRV分子生物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研究思路更成为我国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参考模式之一。
2、在国内首次提出并构建了系列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株,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SA215。首次在国内通过缺失、重组等基因操作方法,去掉其主要毒力基因和具有潜伏感染性的基因gE 、gI和TK,成功地构建了PRV Fa株TK基因缺失株, PRV Fa gI-/gE-基因缺失株和PRV Fa TK-/gI-/gE-基因缺失株。该研究的核心成果PRV Fa TK-/gI-/gE-基因缺失株成功完成了产业化应用,以它为种毒研制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SA215具有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好、便于检测区分疫苗接种和野毒感染动物、抗潜伏感染能力强等优点。该苗于2003年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成为我国批准使用的第一株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所订生产制造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成为我国同类疫苗研究之参考。所获以上系列成果丰富了我国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研究的理论基础,开创了我国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实用化的先例,促进了我国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我国伪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并最终实现消灭伪狂犬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在国内首先提出应用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作为动物病毒活载体疫苗的载体,并取得了大量颇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研究引入LacZ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引入SV40增强子和hCMV增强子;引入核糖体结合位点,将SA215株改造成一株优秀的动物病毒载体。研究进一步引入猪瘟病毒E2基因、细小病毒VP2基因、猪圆环病毒II型的ORF2,分别构建重组病毒SA215(A)、SA215(B)、SA215(C)和SA215(D),外源基因均获得高效表达。重组病毒接种动物可以同时抵御猪瘟-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II型-伪狂犬病病毒强毒攻击。目前重组病毒活疫苗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已申请国家专利、安全性评价、制订了生产检验规程(草案)。研究中还首次发现VP2基因在伪狂犬病病毒中表达并形成病毒样颗粒,以之为疫苗因其不含病毒核酸,不存在潜在安全威胁,同时还因具有收集和呈递抗原的特点而表现了良好免疫原性,成为目前人类医学中新型疫苗研究的热点。因此认为该发现对我国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4、狂犬病疫苗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狂犬病病毒高代鸡胚弱毒苗,经仓鼠肾细胞(BHK21)传代适应后,对该疫苗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形态学、血清学、免疫学等的研究并研制了狂犬病(HEP/BHK21)疫苗株,并建立了相应的诊断方法,为预防控制狂犬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开始狂犬病分之生物学研究,克隆了狂犬病糖蛋白和核蛋白基因,并进行了核酸序列分析。研究的核心成果《狂犬病(HEP/BHK21)疫苗株及抗体检测技术研究》获1995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系统地开展了动物病毒分离、诊断技术及方法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美国进行了犬瘟热的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牛疱疱疹病毒-4型的ELIA 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回国后首先建立了伪狂犬病病毒放射性(32P)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非放射性的光生物素标记分子杂交技术。在狂犬病诊断方面最早建立了荧光抗体试验、生物素—亲和素ELISA和SPA-ELISA诊断动物狂犬病。分离鉴定了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圆环病毒II型等10余种20余株猪病毒性病原,丰富西南地区猪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库建设。这些研究均为我国动物疫病诊断向着准确、灵敏方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该同志在为提高我国兽医生物技术和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作出了系统的有创造性的成就和突出贡献,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卓越的科研成果,已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我国兽医学界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