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能手——邓林华

发布者:中国兽医协会发布时间:2023-09-26阅读次数:

姓  名

邓林华

出生年月

1979.11

自定义模板(10) (9).jpg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工作单位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最高学历

本科

工作时间()

20

职  称

高级工程师

行业贡献

致力于大熊猫疾病防治与研究,业绩突出,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主要奖励/

20131月被中共卧龙特区、管理局委员会,卧龙特区、保护区管理局授予“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先进个人”;

20195月在上海获“第三十一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

202112月获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第三届职工技能比武大赛饲养管理组”三等奖;

202112月被中共银杏街道惠民社区委员会授予“优秀志愿者”;

202211月在成都获“2022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知识大赛”一等奖;

2022年度被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嘉奖。

 

兽医行业主要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工作单位

所从事专业领域及岗位

20037-201612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疾病临床诊疗、野外救护、科研;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201612月至今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疾病临床诊疗、野外救护、科研;高级工程师

代表性成果

2004-2022年,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20余项科研项目:《大熊猫源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季节对大熊猫血液指标的影响》《大熊猫输血基础研究》《大熊猫输血血液相容性机理研究》《大熊猫与虎健康饲养与放归技术研究》《大熊猫西氏贝蛔虫防治技术研究》《大熊猫蛔虫肠道微生物及其与蛔虫耐药性相关性研究》《圈养大熊猫种群安全威胁因素的调查与研究》《大熊猫眼部周围脱毛症与营养代谢及遗传免疫相关性研究》等;

 

2017-2022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一种大熊猫采血装置》《一种熊科动物红细胞保存液及其应用》《一种用于减少大熊猫刻板行为的装置》等;

2016年、2021年,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项:《野外救护大熊猫救护及放归规范》《大熊猫主要寄生虫病监测技术规程》;

2006-2023年,发表专著2部:《圈养大熊猫健康管理手册》(编委)、《大熊猫寄生虫病学》(副主编), 论文53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社会效益及影响力

在大熊猫疾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创新了大熊肠梗阻防治方法,提高了治愈率,治愈大熊猫肠梗阻10余例次,发表相关文章5篇供同行参考。2017 年两会期间,作为专家组成员前往兰州动物园对大熊猫“蜀兰”进行身体状况检查与评估,为舆情处置提供技术保障;20233月赴上海野生动物园治疗大熊猫“七七”肠梗阻、肺炎等,受到同行好评,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

参与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研究,成功放归9只,首次实现人工繁育大熊猫在自然栖息地生存和复壮野外濒危小种群的目标。该项目获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是国家林草局大熊猫种群安全体系建设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多次以中方专家身份赴国外进行大熊猫合作交流,负责国内13家合作单位的大熊猫医疗健康指导工作,承办“大熊猫病理学国际交流培训班”等4期大熊猫医疗技能培训,累计100余人次参与培训,助力大熊猫医疗事业的推广和发展。多次参与野生动物救护与死亡鉴定工作,2023年参加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技指导服务活动,对基层管护人员进行科技指导,以实际行动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先进事迹

邓林华同志20年来扎根在野生动物保护一线,致力于大熊猫疾病防治与研究工作,凭着严谨作风、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练就了一套扎实的业务技能,解决大熊猫疾病防治技术问题的能力突出,为圈养大熊猫种群稳定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提升大熊猫疾病诊治能力,降低了大熊猫疾病死亡率。开展非麻醉状态的采血、注射、超声检查、测血压、口腔医学检查等,采血完成率达100%,避免了应激与麻醉风险,减轻了大熊猫心理压力,提高了检查效率和准确率。首次利用B超证实大熊猫存在延迟着床现象,揭示其独特的妊娠生理和“早产儿”之谜。目前,熊猫中心已将B超妊娠诊断应用于生产,提高了妊娠大熊猫的饲养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创新了大熊肠梗阻防治方法,大大降低熊猫中心大熊猫肠梗阻发病率、提高了治愈率。应用输血疗法治愈11例大熊猫贫血,在大熊猫输血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老年大熊猫的医疗保健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推行个性化康养方案,预防老年疾病,着实提高了老年大熊猫的生活质量,为延续其寿命提供有力保障。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员工”。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克服余震和次生灾害的危险,第一时间为伤者包扎伤口、疏散被困游客、转移大熊猫、搜寻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等因圈舍围墙垮塌逃逸的4只大熊猫并麻醉救回;负责环境消毒和疫病监测,确保了大熊猫的安全。震后主动放弃离开卧龙的机会,建立临时安置点,负责临时安置点大熊猫及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克服经常断水、断电、断路的困难,不顾频繁余震可能给生命带来的威胁,挑战极限,直到20094月底才同7只留守大熊猫一起转移,圆满完成留守任务,是熊猫中心最后一批撤离震区的人员,为配合卧龙特区灾后管理与重建工作做出突出贡献,被授予“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先进个人”称号。20107月再次回到卧龙参与“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负责野化培训大熊猫的疾病防治与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创造性的实施“母兽带仔”技术,为人工繁育大熊猫在自然栖息地生存和野生小种群复壮奠定坚实基础。经受住了“3·21”雪灾、“7·3”洪水、“7·29”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考验。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响应组织号召,主动参与单位及属地党员志愿者服务,参与全员核酸、核查数据、秩序维护等服务保障工作,助力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实,受到一致好评,获“优秀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53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写林业行业标准2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每年提供国内外大熊猫医疗保障技术指导50余次;注重对本单位新进兽医的培养,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长期为合作单位兽医及饲养员提供大熊猫疾病防控培训。